最傷孩子的5種「中國式禮貌」,第一條每個娃都逃不開

蠟筆小丸子 2021/02/09 檢舉 我要評論

快過年了,很多一年沒見的親戚朋友難免要聚一聚。

對於咱們這些老父親老母親來說,攜娃走親訪友,最怕的就是自家娃成為別人口中的「熊孩子」。

孩子行為不得體要管,孩子談吐不大方要管,還要三令五申地教育孩子懂禮貌。

殊不知,有些禮貌,會不自覺的傷害到孩子:

01強迫打招呼

前兩天,去一個聚餐,一位遠方親戚拽著小孫子的手,說:「快,這個叫叔叔,這個叫嬸嬸。」

小男孩大概3、4歲的樣子,眼睛害羞地看著我,也不說話。

這時又催促了一次:「叫嬸嬸啊!」

小男孩還是沒有說話,依然抿緊嘴巴往後躲。

親戚明顯覺得下不來台,我趕緊緩解尷尬,「寶寶沒怎麼見過嬸嬸,不熟有點緊張對不對?」

親戚忍不住埋怨:「怎麼不懂禮貌,平時都是怎麼教你的?」

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有的孩子就是自來熟,但有些孩子就是不愛說話。

主動叫人是有禮貌的表現,但不主動叫也不代表沒禮貌, 吹鬍子瞪眼的地說孩子,反而更會引起孩子不適和不安

成年後,許多人都說,小時候過年最討厭的一件事就是被逼著打招呼。

不過,這幾年小編也發現,很多人對「尊重孩子」有些誤解,認為百分百尊重孩子,就意味著不應當有半分干預,對這種行為便聽之任之。

導致孩子到了明白事理的年紀,面對別人主動打招呼依然愛答不理,這便是矯枉過正了。

禮貌、教養這件事,多數不是天生的,還是需要父母的引導。所以,還是要堅持不懈的鼓勵孩子開口。

解決辦法:

如果孩子確實不願意主動,不能勉強,爸爸媽媽可以做表率作用。比如以孩子的口吻回應別人的問候:「阿姨好,我叫XX 。」

你跟孩子站在一條線上,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也給他一定的空間去體會和嘗試。

當孩子做到時,一定要及時表揚,激勵孩子能加深認知,讓孩子覺得與人打招呼是快樂的事情,有禮貌是一件受歡迎的行為。

02強迫謙讓

過年期間孩子都聚在一起,難免會發生幾個小朋友看中同一個玩具、零食的情況。

 一會兒「媽媽,那**搶了我的芭比娃娃!」;

 一會兒「媽媽,哥哥不讓我玩他的小車!」;

……

每每這時,大人總會回顧「孔融讓梨」的故事,要求大一些的孩子謙讓小朋友。

謙讓是一種美德。但如果在孩子爭搶東西時不分青紅皂白的偏向弱勢一方, 大孩子很可能會認為父母偏心,變得缺乏自信或者過度叛逆

而一直被偏向的那方則可能會恃寵而驕,越來越任性妄為。

如果平時家裡遵循科學育兒,這次卻因為礙于親戚面子強迫孩子做分享,還可 能會對孩子的價值觀產生衝擊,進而質疑父母的權威性。

解決辦法:

過年期間孩子聚在一起,正是鍛煉孩子社交的最好時機。面對孩子爭搶的情況,不妨試試這3步:

1 傾聽

首先安撫孩子的情緒,等他們平靜下來詢問緣由,瞭解事情經過再給出建議,不要哪方年紀小、哭得大聲、哭得慘就偏袒哪方。

2 溝通

如果我們想玩別人正在玩的玩具要怎麼辦?可以試著拿一個他可能會喜歡的去跟他交換。

「我覺得弟弟/姐姐,可能會喜歡這個汽車/娃娃。」

在挑選的過程中,其實就是一種為他人著想的過程。

也可以給到孩子集體玩耍的實操建議:

兩個人都想玩這個扭扭車怎麼辦?可以輪流玩,約定好時間或次數,到點交換,如果不能接受的,下一輪不能玩。

總之,要把他們當成兩個平等孩子去看待,而不是一大一小,就事論事,比「以小欺大」更能讓孩子信服。

3 尊重

如果大孩子是玩具的主人,詢問他的意見以後他不願意分享,那麼,請尊重他的決定。

然後告訴另一個孩子這是哥哥/姐姐的玩具,我們要尊重他的決定,你可以選擇玩其他的玩具。

其實,多年來,孔融讓梨的故事都被曲解了,它原文是:

「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孔融之所以選小梨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食量吃小的就夠了,而不是他只有一個梨卻要為了禮貌讓出去。

讓,是大孩子懂事,不讓,也要尊重結果。

03強迫表演

「快給姥姥表演個節目,你不是最喜歡姥姥嗎?」

「小姨聽說你跳舞不錯,來跳一段。」

「只有表演節目的孩子才能吃糖啊。」

許多人說「小時候的噩夢,在孩子身上重現了」。

孩子大大方方上臺還好,會收穫一通讚揚;

如果孩子表現出扭捏或猶豫,有些家長就覺得娃太不給力,給孩子擺臉色或者強迫他。

不論是為了面子炫耀孩子的特長,還是為了鍛煉孩子的表達力自信心,強迫表演都是不可取的行為。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2歲以後,他們自我意識逐漸加強,會逐漸形成羞恥感,如果父母不尊重他的意願,很可能會導致孩子自尊水準降低。

解決方法:

自信心並不是強迫出來的,我們要徵求並且尊重孩子的意願。

如果孩子很抵觸,不肯彈,那麼大人就要堅定地跟她站在一邊,給足孩子安全感:

「我家寶寶感覺壓力有點點大,許多人面前彈怕彈錯,等我們更有勇氣了,再彈給大家吧!」

大大方方地拒絕,別人都可以接受。

如果孩子沒抵觸,或者只是出於害羞差一點點勇氣,那麼大人可以先給孩子吃定心丸,然後詢問孩子的意見。

小編的孩子生日許多家人來給她慶生,也有長輩知道小編的孩子在學琴,想聽小編的孩子彈手曲子。

我們便說:「家人們都喜歡看看你彈琴的樣子,無論彈得好與壞,家人都會喜歡。」

乍一聽有顧慮的小編的孩子,立馬也就卸下緊張,給大家彈了一首,還跟長輩們演示不同音符彈奏方式。

所以,團聚的場面也是一個舞臺,可以趁機鼓勵嘗試,也可以趁機教孩子學會拒絕。

不論哪種,都可以有所收穫,不必一味覺得煩。

04過度謙虛

親朋好友相聚免不了各種客套:

「這孩子真是個小學霸,你可有福氣了!」

「哪裡哪裡這孩子呆頭呆腦的,也就學習還好點,不然我真不知道長大了怎麼辦。」

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表面上的謙虛對孩子而言卻是一味毒藥,瞬間打擊掉孩子脆弱的自信心。

孩子的世界是天真的,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他們分不清我們的客套話是謙虛還是發自內心。

哪個孩子不喜歡被認可?

當孩子聽到父母在外人面前對自己是這種評價時,他會當真:「我明明很努力,真的有這麼差勁嗎?」他們會極度失望甚至會懷疑自己。

成長中的孩子具有敏感的心靈,賞識和鼓勵尤為重要。

千萬不能為了面子,在外人面前貶低和吐槽孩子。

解決方法:

過年本就是喜慶的日子,不論別人誇孩子好看、懂事還是機靈。

完全可以笑納別人的誇獎,同時鼓勵孩子做得更好。

對於「你家孩子跳舞跳得真好。」

你可以這麼說:「謝謝,他確實在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孩子能聽出來,媽媽認同阿姨的誇獎,並且肯定了自己的努力,這樣更能建立孩子的自信。

面對別人的讚揚,坦然接受也是一種智慧。

05 與人攀比

過年走親訪友,見得孩子多了,難免會發現別家娃比自家優秀的地方。

攀比孩子也就成為了常見現象:

自來熟的孩子VS少語的孩子——

「你看看你家孩子,真活潑,不像我家孩子半天說不出個啥來」。

分享的孩子VS不分享的孩子——

「你看看誰誰,多知道讓著弟弟」。

父母的初衷是好的,為了激發孩子的好勝心,成為更優秀的娃。

但小孩還沒有成熟的評判機制,他們對自己的評價都來自外界。

如果我們一直說的都是孩子的缺點,很容易導致孩子陷於惡性自我認同,覺得自己就是不如別人,自暴自棄。

或者有的娃聽進了攀比,事事都要和別人比,都要比別人強。

長久以往,還會喪失對自己人生的掌控力,成為父母意識的傀儡。

我有個朋友就是聽著攀比長大的,他屬於上進的那一種,考名校進名企,年紀輕輕升任經理。

但當我們都以為他走向人生巔峰的時候,他告訴我們:他抑鬱了。

他說自己一輩子都在比,比別人好、比別人強,但是他從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攀比,對孩子百害而無一利。

解決辦法:

孩子們聚在一起,是一個暴露優缺點的場合無遺。

如果羡慕其他孩子的優點,希望自家娃也能擁有;

那麼優先要做的,是你虛心跟人家父母取經,看人家的引導方式,是不是可以化為己用。

但是也要承認,沒有完美的小孩,把所有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全安到自己娃頭上,讓他變得無可挑剔,毫不現實。

每一個個體的性格特點都是有利有弊,要學會欣賞孩子身上的獨特性。

養孩子不能逆流而上,要順勢而為。

過度的放縱與護崽,養不出有教養的孩子;過度的禮貌與謙遜,又可能傷害到孩子。

過年,對孩子們而言也是一個修羅場。

大過年的,別人都在笑,就別再讓自家娃哭了。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