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時不時地「騙騙ta」

蠟筆小丸子 2021/02/10 檢舉 我要評論

最近寒假,陪孩子一起二刷了《野孩子》,電影的女主角是居住在美國的16歲的女生波碧·摩爾,她家境優渥。由於媽媽去世得早,爸爸對她縱容溺愛,致使她從小就淘氣叛逆。

終於有一次,她惹惱了爸爸,被送到了英國一家以整潔嚴明而出名的寄宿學校學習。

剛入校的她,整日挑戰校規,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和反感。但校長始終沒有懲罰她,不僅將學校的長曲棍球隊交給她管理,還對她說了以下的話:

我們這出來的女學生個個聰明自主,有想法、好心腸,她們終生都將是好朋友,我知道在尖酸刻薄的外表下,你也是這樣的女孩。

至此,波碧漸漸意識到自己以往的行為是多麼地愚蠢。

她開始改變,不僅收穫了友情,在她的帶領下,學校的長曲棍球隊在近20年裡第一次進入了總冠軍賽,甚至最後獲得了冠軍。此外,波碧也與爸爸和解了。

看著波碧這一系列的改變,讓我忍不住回頭思考校長的行為和話語,讓波碧從淘氣叛逆蛻變成「別人家的孩子」,不就是因為那句暗示嗎?

1

因父母的話而改變人生

清華生VS連環殺手

生活中,像這樣因他人一句話而扭轉人生的孩子非常多,對他們影響最大的,還是自己的父母。

之前就聽過一個因媽媽的話語讓孩子從多動症逆襲成為清華生的故事。

當這個孩子還在讀幼稚園時,一次家長會,老師對孩子媽媽說:「你兒子有多動症,無法集中注意力。」

但是當孩子問媽媽老師都說了些什麼時,媽媽卻告訴他:「老師表揚你了,說你原來都坐不住,現在在椅子上能坐三分鐘了。

其他人都很羡慕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

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地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讓她喂。

之後,上小學、初中了,老師也總是對她說孩子這裡不好那裡不好。

但是在回家時,她卻從來沒有對孩子轉述老師的不滿,反而都是鼓勵孩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你並不是個笨孩子,只要細心些,肯定能考上好學校。」

最後,這個孩子考入了重點高中,甚至在高考時成功被清華大學錄取。

在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這個孩子對媽媽說:「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賞我。」

父母的話語,往往會決定孩子未來的走向。然而事物都有兩面性,父母的話語能成就孩子,同樣也能毀了孩子。例如小丑殺手約翰·韋恩·蓋西。

小時候的他因為肥胖的緣故經常被他爸爸虐待責罰,還罵為同性戀,甚至還被他爸爸的合夥人[猥.褻]過。

長大後他一直努力工作,期望爸爸能為自己感到驕傲,但是爸爸還是從來沒有誇獎過他。

就這樣,父子之間的摩擦貫穿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哪怕有一次他因身體的原因住院,他爸爸還在懷疑他是不是故意裝病以博取同情。

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他的性格逐漸扭曲,成年後,不僅真的成為了一個同性戀,還成了一個可怕的連環殺手,對至少33名年齡由14歲至21歲的男孩及年輕男性進行了[性·侵]犯和謀殺。

為什麼同樣都是父母對孩子說的話,卻造就了兩種不同的人生?因為在話語的背後藏著對孩子的心理暗示。

就像第一個孩子的媽媽,雖然她一直在騙孩子,但給孩子的心理暗示是愛和自信。約翰的爸爸給的則是負面的暗示,這也導致了約翰之後走進了罪惡的人生。

心理暗示的效用真的這麼神奇嗎?

2

羅森塔爾效應

「謊話」連篇卻收穫奇效

美國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就曾做了一個關於心理暗示效用的實驗,史稱「羅森塔爾效應」又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在1968年的一天,羅森塔爾等人在一所小學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共18個班的學生。

接著,羅森塔爾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而實際上這些學生是他隨便挑選出來的,但他卻絕口不提。

同時他還叮囑相關人員不要告訴這些孩子他們在名單上,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8個月後,他們對這些學生進行了複試,結果發現:凡是在名單上的學生,每個成績都進步很大,並且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

為什麼名單上的學生成績都提高了很多呢?

雖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羅森塔爾的謊言對老師產生了心理暗示,左右了老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能力評價,

老師又將自己的這一心理活動傳遞給了學生,而學生認為自身的價值被發現並被他人重視了,自豪感油然而生,進而向著教師為其設計的方向發展。

所以,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這種場景,一個孩子本來很正常的,但老師或父母說,這孩子智商不行。

那孩子心裡就會想:「老師說我傻,父母也說我傻,我可能真的很傻。」結果孩子就變得越來越笨了。

同樣一個普通的孩子,父母說他很努力,老師也說他很努力,他就真覺得自己是努力的了。他越這麼想就越努力,他越努力就會越自信越優秀。

看到這裡,也許會有人疑惑:為什麼這個方法對成人效果不大呢?

其實,這是因為與成人相比,孩子具有更強的可塑性,他們的身心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所以極易受到別人的暗示。

尤其是當這種暗示來自親人、朋友或老師時,更是會對孩子產生相應的作用。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愛丁堡大學教育心理學馬丁教授的證實:

幾乎90%在品質、意識和智力方面有傑出表現的人,在自己的童年或少年時期都受到過來自親人的積極的暗示。

暗示的作用對孩子來說,越是早期越有較深遠的作用。暗示者與孩子的關係越親密,作用越明顯。

但是,心理暗示也是一把「雙刃劍」,就像清華生和小丑殺手約翰一樣,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成就一個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就能毀掉一個孩子。

3

家長懂得運用「騙術」

教育事半功倍

父母雖然不是專職的教育工作者,但卻是對孩子影響最大、意義最深遠的人生導師。那該如何運用心理暗示才能激勵孩子呢?關鍵有這4種方法。

1.利用語言暗示

運用語言暗示時,要注意落實在細節,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而不是胡亂誇獎。

比如,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與其批評孩子:「你怎麼每次都做不好。」不如說:「雖然這次你還是沒做好,但看得出進步了。」。

2.利用行為暗示

行為暗示其實就是用行為語言把家長的意圖和願望表示出來,讓孩子從中感受到家長的用意。

行為暗示分為兩種,一種是神態表情,例如肯定的眼神、微笑等,另一種是舉止,例如拍孩子的背、撫摸他們的頭等。

這些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勇氣和力量。

3.利用環境暗示

孩子所處的環境對孩子具有微妙的暗示作用。例如合理的家居佈置、和諧的色彩等會給孩子良好、積極的視覺暗示。

有兒童教育專家指出,家居主色調,尤其是兒童臥室選擇色彩時要「因人而異」,好動的孩子應避免暖色系,內向的孩子也不應該多用冷色調做主打色;

否則會給孩子過分外向和內向的兒童帶來不良的心理暗示,激化其不良性格特徵。

4.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暗示

讓孩子經常肯定自己,可以幫助他們很好的強化自己的意念。例如可以和他們玩找優點的遊戲,或者學習激勵人的口號,「我能行」、「我是最棒的」等等。

這些都可以給孩子增添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只要用點心思「騙騙」孩子,他們就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是不是很省事?你們都對孩子用過哪些心理暗示的方法,可以在留言區分享。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