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千萬別講道理!

蠟筆小丸子 2021/01/27 檢舉 我要評論

夜裡正睡著覺,突然被妹妹叫醒:「老媽,有紙嗎?」

  我迷迷糊糊地問:「怎麼了?」

  妹妹有些擔心地回答:「我好像流鼻血了!」

  我趕緊起來,跑去客廳桌子上拿了面巾紙給她。借助客廳魚缸裡的燈光,我看到她手裡的面巾紙上已經洇紅了一大片。妹妹已經不像小時候那般,看到血就驚慌不已。

  不過,這次的鼻血一直在出,好像擰不緊的水龍頭一樣。所以,妹妹一邊擦著鼻血,一邊略帶哭腔地說:「老媽,怎麼辦,還在出血……」

  我摸著她的後背,安慰道:「姐姐小的時候也流過鼻血,而且經常流,比你的嚴重多了!」妹妹聽罷,情緒平穩了一些。

  這時,老公醒了,他建議妹妹把一個面巾紙條塞進出血的那個鼻孔裡面。妹妹照做,很快鼻血止住了。

  本來,大家可以安心入睡了。結果,老公又來了句:「你知道你為什麼流鼻血嗎?因為你最近作息不規律,營養不均衡!」

  妹妹一聽就生氣了,哼哼起來。

  老公又說:「難道我說錯了嗎?你最近不就是晚睡晚起,飯也不好好吃嗎?!」妹妹「哇」的一聲哭了起來!

  天哪!這是什麼時候,還給孩子講這些道理,她能聽得進去嗎?我真想一腳把老公踹出去!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把自己的情緒穩定住,然後偷偷地推了老公一把。我把手輕輕地放在妹妹的後背上,什麼也沒有說,讓她哭了一會兒。

  然後,我摸著妹妹的小臉,給她擦了擦眼淚,溫柔地說:「瞧,寶寶的小臉蛋多光滑,好了,不哭了,寶貝,來,我們睡覺!」

  一會兒,哭聲停止,總算「滅火」成功。

第二天,找了個機會,我和老公聊起這件事。

  因為老公最近也讀了一些家庭教育的書,所以我就直接開門見山地和他說: 「你覺得昨晚妹妹流鼻血的時候,你給她講道理,她能聽進去嗎?其實,她當時看到自己流鼻血,是有些害怕的。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們應該先安撫她的情緒,你說對嗎?」

  老公表示認可。

  我又接著說:「其實這一步非常重要,在我們安慰她的過程中,她可以感受到我們對她的愛和關心,也會覺得我們是理解她的。另外,只有一個人心情平靜的時候,才比較容易聽得進別人的建議。如果你想借此幫助她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今天可以和她談談。但也要注意,不是用說教的方式,而是可以用啟發式提問的方式,引導她自己思考,什麼樣的作息和飲食習慣才會對自己身體好。」

 老公聽到這裡,頻頻點頭:「對呀,對呀!我昨晚也認識到我的方式不合適,但一直沒想到到底該怎麼做才好,你今天一說,讓我豁然開朗!而且和我看的書裡說到的一模一樣,我想起來了!」

  「嗯嗯,你也不錯,一點就通!」

  我和老公擊掌慶祝,達成一致!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十分常見。

  孩子騎車摔倒了,他還沒從驚嚇中回過神來,媽媽卻著急地對他說:「騎車要注意看路,聽到沒有?如果你剛才小心一點,就不會摔倒了!」

  孩子考試得了70分,回到家,心情有些低落,父母絲毫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卻在一邊碎碎念:「上課要認真聽講,作業要按時完成,才能學好、考好,說了你多少遍了!」

  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情緒,卻自顧自地只知道向孩子講道理。

 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法,卻往往適得其反,不僅不會讓孩子聽得進去,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朋友講過她上初中時的一段經歷。

  當時,學校舉行元旦晚會,她被選上做主持人。恰逢期末考試,學業也非常緊張。那段時間,她特別累。有一天排練時,她與級部一位表演的同學發生分歧,感到十分沮喪。

  回到家,她難過地告訴媽媽,她不想做晚會主持人了。媽媽一點也沒有注意到她臉上的痛苦表情,卻長篇大論地跟她分析,這次主持對她來說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

  朋友說本來喜歡主持的孩子,因為媽媽那番「不合時宜」的說教,對主持開始排斥,甚至有一點反感。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講過:「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雖致力於滿足某種願望,卻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終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

 記得有一個週末我們外出郊遊,回來的路上,妹妹發現我給她新買的太陽鏡不見了。

  當時看到她撅著嘴要哭的樣子,我沒有指責她丟三落四,也沒有立刻和她討論如何避免這個問題,而是先安撫了她難過的心情,理解了她的「不小心」。

  等她情緒好轉一些的時候,我們才一起心平氣和地談論怎麼不讓這種事情再次發生,在我的啟發下,她想出了好幾個辦法,我都有點佩服她了。我也相信經過這件事情,她以後會變得更加仔細。

  作為父母,如果希望孩子能夠「聽話」,首先要注意溝通應該在雙方都平靜的時候進行。

  在孩子出現問題,遇到困惑的情況下,父母在調整孩子的行為之前,首先應該調整好孩子的情緒。要想調整孩子的情緒,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父母首先保持情緒穩定

  在看到或聽到孩子的問題以後,父母先做到情緒穩定,如果父母已經不淡定了,那麼接下來,情況只會更加失控。

  記得我們家姐姐在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數學學習有些吃力,我常常需要給她輔導作業。有的時候講上好幾遍,她還是弄不懂;或者做解決問題的題目,這道題做對了,遇到其他類似的題目又不會做了。

  開始的時候,我也會控制不住地吼她,但我發現,越是吼,她越緊張,反而連最容易的計算也不會了。

後來我瞭解到,父母不良情緒以及對孩子的負面暗示,會導致孩子越來越笨。所以,我就開始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次我感覺快要爆發的時候,就會在心裡默數十個數字,讓自己慢慢地冷靜下來。或者走出姐姐的房間,到客廳去轉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

  事實證明,這兩種控制情緒的方法是很有效的。在我冷靜下來以後,再回去繼續給她講題,我們之間的衝突大大減少了。

  (2)對孩子有同理心

  認真聆聽孩子的問題,運用同理心去體會孩子那時的感受,並與孩子溝通交流。

  同理心,心理學上稱之為「共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父母用同理心去對待孩子,不僅可以撫慰孩子,也可以提高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增強親子關係的親密度。

  而且,父母的同理心對孩子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具有同理心的人。

  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裡寫過她如何對待女兒圓圓小時候害怕打針的事:

  一歲八個月的圓圓因為生病需要打針,看到女兒害怕的表情,媽媽沒有像其他家長那樣,摁住孩子去打針,而是理解孩子對打針的恐懼,循循善誘,幫助孩子接受打針「能讓小圓圓的病好了」。

  接下來,圓圓問媽媽「打針疼不疼」,媽媽也沒有哄騙孩子「不疼」,而是告訴圓圓「有點疼,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沒事」。

  媽媽的坦率和理解讓圓圓也變得勇敢了,雖然打針的時候很緊張,但卻沒有哭。接下來幾天打針的時候,圓圓也表現地很配合。

  在這件事的處理上,尹老師始終觀察女兒的神情,體諒她的感受,並站在一歲多的女兒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說、如何做可以幫助到女兒。不得不說,有這樣具有同理心的媽媽的陪伴,女兒會多麼地幸福。

  (3)耐心陪伴

  對於孩子的牢騷、埋怨,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去陪伴,幫助孩子理清自己的思路,平靜下來。這也是為後面對他的引導打下基礎。

  電影《奇跡男孩》中,小男孩奧吉因為面部缺陷,上學的第一天被同學稱為「怪物」,還被告知他留的小辮子也過時了。

  回到家以後,奧吉憤怒地剪去了他的辮子,吃飯的時候,他也一直戴著宇航員的頭盔。爸爸媽媽試圖去製造輕鬆的氛圍,然而面對家人關切的詢問,奧吉還是生氣地跑回了自己的房間。

  媽媽立刻來到奧吉身邊,耐心地傾聽奧吉的哭訴。奧吉問媽媽他為什麼那麼醜,媽媽說每個人臉上都有印記,自己的臉上也有皺紋,並將容貌比喻為「記錄我們走過的路線」的地圖。

  媽媽用智慧和愛幫奧吉走出了情緒的陰影。這時爸爸也來到奧吉的房間,給媽媽和奧吉讀睡前故事。

  奧吉在父母和姐姐耐心地陪伴和鼓勵下,變得勇敢和自信起來,還在學校交到了好朋友,最終以行動改變了他人的看法,成為「奇跡男孩」。

  (4)注意溝通技巧

  學習一些溝通技巧,比如在聆聽孩子的過程中,簡單的一些語氣詞「哦」、「嗯」、「這樣啊」等等,就可以讓孩子感覺被理解。同時,可以恰當地告訴孩子想多聽他說一些,在孩子不斷地講述中,也可以發洩出自己的情緒。

  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例子,媽媽帶寶寶去遊樂場玩,到時間該回家了,但寶寶哭著說:「我不想走。」

  媽媽:「哦。」

  寶寶大哭:「我還想玩。」

  媽媽:「哦,寶寶捨不得離開。媽媽知道你喜歡這裡。現在要走了,寶寶很傷心,是不是?」

  寶寶還在抽泣著:「我喜歡這裡。」

  媽媽:「媽媽剛才也玩得很開心,現在要走了我也有點捨不得。但是時間到了,我們得走了。這樣吧,我們去跟你最喜歡的旋轉木馬道個別,告訴它你很捨不得它,以後有機會再來找它玩,好嗎?」

  孩子點頭。母子一起去道別,然後離開。

  孩子遇到問題,出現情緒失控的時候,其實也是父母説明孩子認識情緒、學會管理情緒的一個好時機。拿破崙曾說過:「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所以,下一次,當我們面對孩子出現了某些不良行為,想要對他有所幫助的時候,不妨先把他的情緒調整平靜。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