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婆來養家,「全職爸爸」要不要當?

蠟筆小丸子 2021/02/04 檢舉 我要評論

「老婆年薪好幾百萬,要不要當全職爸爸?」

在上一期的《奇葩說》中,這道辯題引發了網友對於全職媽媽和爸爸的討論。

無論正方還是反方,很多論點都真實地表達出了女性、家庭分工的現狀以及在孩子的成長所面臨的種種問題。

其中最打動我的點則是正方(要當全職爸爸)陳銘提到的:

「媽媽的辛苦,爸爸無法感同身受」。

但「如果說在媽媽生育和哺育這些事情上爸爸真的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們能不能在養育和教育的問題上稍微多承擔一點」。

關於家庭,永遠是2個人的舞臺,而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

李誕說:從你知道媽媽的時候,她就已經是媽媽了。

我認為要更早,從懷孕的那一刻開始,媽媽就已經是媽媽了,她全年無休的工作和無法卸下的責任也就隨之開始了。

懷孕期間:

懷胎10月,看著肚子一天天大起來,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隨心所欲地吃喝,嚴重一點的,有些媽媽血糖會升高,升糖指數高的東西一律忌口;

一次次的體檢,從1個月1次,到半個月1次,再到1週一次,要注意的事項也越來越多;

身體越來越笨重,每天晚上夜起、翻身越來越難,不能彎腰,鞋子也得老公幫助才能穿好;

更不能生病,生病了也只能硬撐.....

生育之痛:

再到生產,還要經受4個階段:

第一階段:屈辱期。為了保證順利生產,會進行灌腸和剃毛。

第二階段:禽獸期。在極端痛苦之下,只能哭嚎著求饒,痛到無法呼吸。

第三階段:無痛天國期。打了無痛針之後,終於有了喘息的空間,但這就像地震前的寧靜一樣短暫。

第四階段:發狂派對期。生產時的10級痛苦,這才是真正的鬼門關。

如果順產順利,媽媽遭受以上階段的痛苦也就罷了,如果不順利,還要經受側切,無麻醉縫合;要是剖宮產,產後防止腸粘連,按壓腹部,排放氣體等,又是一次次的生不如死......

而孩子出生以後,作為自己的人生也就徹底結束了。

接下來的人生,便有了一個固定的標籤和責任——媽媽。

哺育之苦:

生產完後,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母乳,每2個小時就要吸一次奶,還要做好保溫措施,期間還得預防母乳堵塞.....

新手媽媽熱依紮在拍攝《山海情》時,由於堵奶,[乳.房]發膿,走路、坐車都疼得要命。她讓醫生直接用長針吸出膿液,因為孩子,也不能打麻醉,只能自己生受著......

現在媽媽們面臨的困難不僅這些,其中還有陳銘提到的母嬰室。

根據統計資料,截止到2019年,北京擁有的母嬰室占全國排名第一,共計341個,排名第二上海301個,第三第四廣州杭州只有一二百個,其他城市更是少的可憐。

而在有母嬰室的城市,這些母嬰室90%以上在機場、商場、博物館和地鐵站,寫字樓裡是沒有母嬰室的。

除了以上這些苦,最最重要的是,帶孩子這個「工作」永遠沒有下班時間,簡稱007Plus版,不能請假、不能休息、不能缺席、隨叫隨到,還沒有工資。

在每天的重複忙碌中,逐漸和社會脫節,工作技能退化,生存能力弱化,失去競爭力。

沒有經濟來源,所有的支出都得伸手朝老公要。一旦婚姻發生變故,將一無所有,面對生活以及生存壓力驟增。

不僅是這樣,還會和伴侶逐漸拉開距離,彼此2人漸行漸遠,成長不同步,精神溝通也逐漸不在一個層面上,久而久之,冷暖自知。

......

生育和哺育這些事情丈夫絲毫忙都幫不上也就算了,最怕的是,他還來一句:

「你不就是在家帶個孩子嗎?不用上班,還有錢花!」

沒有親身經歷過這些生育和哺育上的事情,爸爸們根本無法感同身受。

以上種種,如果丈夫真真切切地做一回全職爸爸,就能真正體會其中的辛酸和艱難吧。

作家毛利在《全職爸爸》一書中,就提到了她老公做全職爸爸的事情。

那段時間,她簡直做夢都會笑醒。

她在書中寫到,孩子出生後不久,她就和老公商量好,如果誰成功了,另一半就全職在家帶娃。

結果沒過幾年,毛利的小說就賣了版權,收入進賬一百多萬,而老公隨之履行承諾,在家做了全職爸爸。

結果在上崗第1天,她老公就充分體會到了她的辛苦與不易,也明白了全職爸爸這份工作的艱巨性。

老公全職帶娃的1天是這樣的:

早上,叫兒子起床。不管前一天睡得多晚,第2天必須早起叫兒子起床。

叫了N遍終於起來之後,還得照顧兒子吃早飯,一遍一遍地催「快點快點」,手忙腳亂地終於把兒子送到了學校,才能獲得片刻的寧靜與休息。

當然了,叫早只是一天的開始。

接下來老公的工作還有,打掃家務、洗衣做飯,研究幼升小的學校政策......

下午到點接兒子放學,回來之後還要陪寫作業、做手工、給娃洗澡、睡前閱讀、哄娃睡覺。

如果是週末,除了以上事情,還要陪娃運動。一天的工作超過14個小時,堪比富士康流水線的工人。

老公成為了在10點之前準時睡覺的中年人,因為第二天還得早起繼續重複這些需要做的事情。

書中還寫到,之前毛利帶娃的時候,每次遇到輔導作業,她都覺得這是世界上最艱難的工作,但當時老公只會說:「你要耐心一點啊」。

結果老公上任才兩個月,畫風就徹底變了:

「ABCD的D你為什麼不會寫?五加六等於多少怎麼可能不知道?」

「拍皮球啊,又不是讓你做奧數、學象棋,教了兩個小時還學不會??」

老公接替妻子的角色,變成了咆哮帝,毛利卻反過來氣定神閑地勸他:

「對孩子要有耐心,要講道理。」

這下,老公終於體會到了老婆當時帶娃的感受:

前有伴侶各種挑剔,後有兒子上躥下跳,他就像一個勇士一樣孤軍奮鬥,一刻都不能停歇。

被帶娃的現實一次次打擊之後,她老公終於體會到了與工作相比,帶娃是對一個人全方位能力的考驗。

以前老是對妻子不痛不癢的語言,成為了他最切實和無奈的感受。

他體會到了養育和教育孩子的苦,同時也能越來越設身處地為妻子著想。

我們大多數媽媽要的,也不是老公必須要「感同身受」,而是更多地「設身處地」。

正如李誕說的,這個社會對男性太好了,很多事情他們還有選擇的權利,而女性根本沒得選。

在我們傳統的家庭分工中,長期以來都是「男主外,女主內」,這其實是一種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李銀河曾經說:

「性別刻板印象認為女性天然更接近家庭,所以她更適合呆在家裡養孩子、幹家務,而男人更適合在商場上打拼,賺錢養家。」

這種刻板印象其實是對男女的雙重壓迫,「養家」成了男性(丈夫)不可擺脫的宿命,而「持家」也困住了萬千女性(妻子)。

一句「我養你」或者「我養家」不是因為你掙得多或者少,而是「我理解你的辛苦,你的不易,我更心疼你。去外面打拼遮風擋雨,這是一種選擇,而我也可以拋開世俗成見,做個全職爸爸,幫你分擔一點。」

說起來,帶娃這件事情,絕對可以算上是考驗人類耐心事情的top 1.

養育和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啥給啥,這是野生動物的養法,根本談不上教育,父母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這只小動物,慢慢教成「人」。

而家,則是需要2個人共同承擔的地方,是對內的溫港,也是抵抗風雨的堡壘。

家庭裡,不用分男女,不用分工種,更不用分勝負。

2個人不辭辛苦地打拼,一切都是為了家,為了孩子,為了更好的未來!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