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認知裡,上課嚴肅又無聊,老師嘮嘮叨叨不停地講述理論知識,學生聽得頭昏腦漲,十分沉悶。不過,這絕不是所有學生的上課狀態。
新學期開啟,多所高校推出有趣的課程——燒飯課。沒錯,就是讓學生走進廚房學習廚藝。像西北工業大學,開設了烹飪選修課;
華東師范大學,新增了一門《家常菜》課,教學生烹飪理論,學習做飯。因為,課程設置十分新穎,所以學生爭著搶著報名,名額都不夠搶的。
▶高校開設「燒飯課」,是教育的退後嗎?
可能有的人會說,家長供養孩子讀大學,就是為了學習文化知識,往更高的層次上走,現在卻跑廚房學習做飯了,是不是某種倒退?
其實,大家不能這樣想,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大學生掌握一些烹飪技能,用雙手真實地體驗生活,沒有什麼不好的。
而且,現在整個社會宣導的是素質教育,學生走進廚房,不一味讀死書,挺好的。
▶學生學習做飯,會帶來哪些好處?
儘管「高校」一詞,與「燒飯課」風馬不相及。
但是,有一句話說得好「學問源於生活」,人做學問,不能脫離實實在在的生活,否則真實性就有待考究。學生學習做飯,好處也是非常多的:
①發掘學生的興趣,培養多方面的人才
現在我們的教育水準是比較高的,家長把孩子養大,送孩子到好的學校讀書,學習文化、科學等知識,比以前的孩子懂得多多了。
但是,現在的孩子,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課堂上,嚴重缺乏生活常識,對基本的生活技能不感興趣,以至於基本的衣食住行,還不能很好地自理。
學生在學校,偶爾把「做飯」當成一門課程學習,學習專業的烹飪技巧,瞭解基本的做飯嘗試,學會做幾道菜,或許就能開發出相關方面的才能。
將來,孩子畢業後,有助於就業方面的選擇,比如進入餐館等服務業,成為真正服務社會的人才。
②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生活得更加健康
如今大部分孩子的狀態就是,小的時候,投身于專業文化,學習語數外等文化學科,沒有時間學習做飯。
長大後,外出學習或者工作,遠離了父母親人,連一頓像樣的飯都做不好。
雖然現在只要不缺錢,孩子可以點外賣、去餐館,總不至於餓著,但是這始終不是長久之計,也不健康。
孩子能有機會學習做飯,還是在學校和同齡人一起,有老師的陪伴,孩子學習起來更加上心,也更加的快。
將來孩子離開學校,想吃飯可以自己做,也能生活得更加健康。
③激起孩子感恩父母,熱愛生活的心
一個人再有本事,也逃離不了充滿煙火的生活。孩子是父母一餐一食供養長大的。孩子習慣以後,未必有明顯的感受。
如果孩子有機會學習做飯,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回想起父母的不易,起早貪黑的準備食物,也能變得更有感恩之心,
而且近距離觀察真實的生活,也容易激起孩子對生活的熱情。
▶如何引導著孩子學習做飯?
現在的孩子,生活實在是太安逸了,吃的、穿的,都有人準備好。即便是普通家境的孩子,也不用為過多的生活操心。
但是,家長愛孩子就應該知道,培養孩子學習做飯,是十分有必要的。
如果孩子的學校,不能提供相關的課程,就需要家長自己想辦法了,不能等待著孩子長大後自己學會:
①生活中,家長做飯多讓孩子「打下手」。
家長平時應該多從生活中,讓孩子接觸「做飯」這門藝術,比如家裡做飯的時候,喊孩子幫忙,讓孩子洗洗菜,切切菜,
或者幫忙翻炒、做飯等等,讓孩子熟悉做飯的流程,慢慢地學會做飯。雖然,整個過程一開始比較難,但是家長讓孩子多做,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②向孩子灌輸獨立做飯的好處。
做飯應該是每個人應該掌握的技能。雖然,現在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但是孩子總有一天要走上社會,成家立業,有自己的孩子。
所以,自己學習做飯是非常有必要的。
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學習做飯的種種好處,比如生活上更加自理、將來找配偶更有優勢、給未來的孩子做營養餐更好地成長等等。
孩子明白做飯的好處,也會主動地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