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童星14歲[吸·毒]鬥毆入獄20年:父母望子成龍,卻毀了孩子一輩子

蠟筆小丸子 2021/02/05 檢舉 我要評論

最近,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火了,易烊千璽再次被眾人誇上天。

5歲初上電視,9歲加入飛炫少年,13歲加入TFBOYS,18歲帶團隊拿下《這!就是街舞》的冠軍,19歲憑藉《少年的你》瘋狂掃蕩各項大獎。

當我們忍不住為他喝彩的同時,有無數的家長正雄心勃勃準備再創「神話」。

打開某搜尋引擎,輸入「童星培訓」四字,就能得到驚人的結果:相關資訊居然高達1790萬條。

而2018年時,這個資料僅為195萬條。

也就說,短短3年不到的時間裡,童星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冒個不停。

童星培訓機構之所以如此盛行,只因有太多渴望孩子成名的家長存在。

就像那對帶兒子參加《親愛的客棧》的父母一般。

孩子名叫趙俊澤,曾與劉濤合作拍戲,飾演劉濤的兒子。

本以為「母子重逢「畫面會溫馨感人,結果趙俊澤父母功利心太強,卻引起眾人的不適。

他們不停引導兒子主動表演才藝,還見縫插針教兒子討好在場的明星,甚至深夜讓兒子拿拳擊手套去找王珂對打。

但孩子畢竟是孩子,哪裡能做到父母要求事事殷勤的程度呢?

於是,趙俊澤爸爸就關起門來「教育」孩子。

面對爸爸提出的人生方向這個大問題,趙俊澤如實回答了句「我不太理解」。

但當面對王珂提問是否喜歡演戲,他則脫口而出說「喜歡」。

王珂進一步追問,才發現他喜歡演戲的原因竟然是:媽媽要求的!

而媽媽的原因很簡單:「是為了鍛煉他們,他們太內向了。」

歸根究底,望子成名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望子成龍」。

但父母一味緊盯結果,就容易在執行過程中發生偏頗:

為了推孩子成才,將利益放在孩子前面,教孩子虛以委蛇,讓孩子變成提線木偶。

這時,孩子還是孩子嗎?

每一個不被看見的孩子背後,都充斥著父母失控的野心和扭曲的愛。

年少成名的確能為孩子博得許多好處,也是人生中一枚難得的勳章。

但成名帶來的不僅是榮耀,還有難以想像的負累。

優秀如易烊千璽,卻也不盡快樂。

如今他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但曾經他卻無端承受了無盡的攻擊。

原TFBoys的粉絲視半路出家的千璽為入侵者,為了驅趕他無所不用其極:

當面羞辱他長得醜,表演結束後無故推搡他,給他P遺照,人肉他的戶口本。

甚至給他寄帶血的假肢假眼球,還恐嚇要潑他硫酸。

如此兇殘的惡意,即便是成年人都心有餘悸,更何況那時才13歲的千璽呢?

明明正值生理上最叛逆的時期,卻早早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

生性不愛說話的他,因此變得更加內向、更加沉默。

看著體貼周到但笑容稀少的千璽,王珂心疼不已:「我覺得他沒有一般孩子那麼快樂,我很真誠地想看他笑。」

陳曉楠也說過:「他看起來常常不太輕鬆,少年的臉擁有的是一株老靈魂。」

無獨有偶,這種少年成名的痛,「哈利波特」丹尼爾也有切身體會。

從11歲擊敗上萬名對手成為哈利波特開始,他的人生像被按下快速鍵:

短暫享受了成功的快感後,就被困在全球矚目的巨大精神壓力裡無法自拔。

在他年歲尚小,還搞不清楚自己是誰,也還沒想明白未來何去何從時,人們已經對他有太多期待。

對此,丹尼爾曾說:「我很恐慌,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對自己保持清醒很不舒服。」

他曾試圖用酗酒來麻痹自己,但即使喝得醉醺醺,人們的打量依舊如影隨形、難以忽略。

如今,32歲的丹尼爾仍深陷「泥沼」,為了掙脫束縛做了更多不同的嘗試:

不上大學、不開社交帳號,甚至常年以邋裡邋遢形象示人。

但遺憾的是,他依然沒能成功突圍。

他的人生好像拍完《哈利波特》後,就止步不前了。

原以為「童星光環」是一種加持,沒想到反而變成一副枷鎖。

本意是借此為孩子鋪路,結果卻打開了孩子人生的困難模式。

被迫戴上鐐銬的孩子,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嘗盡更多苦頭。

「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你,但不管怎麼樣都要去面對。」

當21歲的林妙可說出這句話時,鬧了13年的假唱風波終於畫下句點。

2008年,9歲的林妙可因在奧運會上獻唱一舉成名。

隨後,她的星途一路扶搖直上:

先參演了《紅樓夢》,後又上了春晚,期間無數的代言、商演、廣告更是多如牛毛。

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自從假唱醜聞被曝光後,她就從炙手可熱的童星,跌落為人人不齒的「小偷」。

這些年來,儘管林妙可也陸陸續續參演了一些影視拍攝,但依舊無力挽救星途沒落的頹勢。

一夜成名如上神壇,一夕沒落好似跌入塵埃。

這樣的經歷在童星裡並不罕見,甚至已經算是幸運的了。

真正不幸的是,有些童星頂著盛名胡作非為,最終步入歧途。

顏正國,曾憑藉喜劇動作片《好小子》火遍整個中國,還被評為「天才童星」。

沒成名之前,他曾是一位認真習武的小少年。

但一朝成名後,鋪天蓋地的美譽令他迷失了自己,於是好小子變成壞小子。

14歲時,他就因侵佔他人機車而被裁定管束處分。

4年後,他又連接犯下4件盜竊案、4起違法攜帶危險武器事件以及1件傷害案,與此同時還染上毒癮,身負2起煙毒案。

後來,他雖幡然醒悟,主動投案自首,但因惡行累累,共計有13項罪名,數罪並罰被判入獄20年。

事後,在獄中接受採訪時,顏正國悔不當初:

「如果人生有機會重頭,我會去找14歲的自己,我會讓自己知道什麼是‘怕’,以及父母的重要性。」

不知道他的父母聽到這話,可曾後悔因重視星途而疏忽對兒子的教育呢?

但無論答案是什麼,孩子的人生都無法重來。

我不禁想起另一個童星——王欣逸。

9歲時,因飾演《海豚灣戀人》幼時的男主一炮而紅,由此走上童星之路。

但過多的追捧也讓王欣逸迷失本性,慢慢走上歪路,直至萬劫不復:

12歲和粉絲戀愛,拍不雅視頻,被母親當場撞見;

16歲因涉黑被抓,後乾脆加入黑幫,混黑社會;

21歲打架鬥毆時,失手砍死未成年人,變殺人犯。

王欣逸原本有大好前途,結果卻沉淪至此,著實令人唏噓。

為何童星裡續寫輝煌的少之又少,但高開低走的卻比比皆是呢?

因為父母的精力有限,只有極個別能做到星途和教育兩手抓,而大多數都顧此失彼。

父母在教育上的疏忽大意,最終都將反噬在孩子身上。

從高空換到谷底的落差,的確讓人不好受。

但並非所有孩子都會因此一蹶不振,有的孩子既能安享蜜糖,也能笑對得失。

郝劭文正是如此,4歲時因《笑林小子》中古靈精怪的皮少安一角,紅遍大江南北。

風頭最勁之時,一年能賺上千萬。

但長大後的他,因顏值硬體不夠強大,人氣不復當年,也接不到什麼好角色,只能輾轉在各種劇裡跑龍套。

最艱難時,曾傳出他們一家要靠低保度日的消息。

不少人為郝劭文的處境惋惜,但他本人卻公開表示:

「童星的輝煌只屬於過去,而且那也是在眾多人的幫助下共同完成的。如今,我更希望能遵從內心,去從事一些不一樣的工作。」

他感恩曾經的輝煌,但卻不會沉湎於過去,更不會對現狀怨天尤人。

生命給他什麼,他就享受什麼。

郝劭文之所以能如此豁達,如此堅韌,全因擁有一個好心態。

年少成名對孩子來說,到底是加持還是毒藥呢?

若孩子心性堅定,能借助光環見到更廣闊的天地和自己,那成名就不是壞事。

就像13歲就能拒絕千萬簽約費的鐘美美一般,突然襲來的人氣沒有消耗他,反而讓他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見地。

但大部分的孩子由於心智尚不成熟,很難在名利面前保持清醒。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與其擠破頭讓孩子成為童星,不如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努力給孩子培養出一副好心態。

看看郝劭文就知道,對孩子來說比起「成名」,好心態才是更好的禮物。

擁有好心態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而心態不著急的父母,才能更好地助力孩子的未來。

楊沛宜的父親正是如此。

當「幕後真唱」楊沛宜被關注到後,屬於她的機會也應運而生。

但楊沛宜父親的選擇不同于林妙可父母,在拒絕《人物》雜誌對女兒的採訪時,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女兒未來有無數的可能性,但現在她需要的是15歲的暑假。」

他的這份守護,讓楊沛宜獲得了更多種可能性:

成為一名能赴美參賽的學霸,還是自行組建樂隊的主唱,也是一名業餘的美妝博主。

父母正視孩子成名的利弊,不將孩子的人生當作一場孤注一擲的豪賭,孩子才不會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站。

張愛玲曾說:「出名要趁早,來的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可我更認同曾國藩所說:「年輕人成功,後患無窮。因為用力過猛,容易早成早夭。」

但不可否認的是,嚮往成名是人之常情,它可以是父母的厚望,也可以是孩子的願望。

成名本身並無可非議之處,我們要警惕的是父母對孩子人生的局限,愛孩子應還他無限的人生可能。

父母對子女的愛更不該取決於名利,真正愛孩子不是將他視為追逐名利的工具,而應該看見孩子這個獨特的生命個體。

很喜歡楊沛宜父親寫在博客上的一段話:

「任它‘滿城春色宮牆柳’,我自‘獨上西樓勸斜陽’。陳師省身有言曰:‘於水流婉轉處能耐住寂寞,臨波濤驚駭時可躍於其上’,以此示兒且自我明志。」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