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左小青的存在感很強。
先是參加《乘風破浪的姐姐》,並在節目中曝出已經離婚的消息。
與此同時,她所參演的兩部劇同時在播,演技也都線上。
(飾演《上陽賦》中的謝宛如)
(飾演《正青春》中的方靜)
在我的少時記憶裡,左小青一直是女神級的人物。
一張清麗的臉看起來溫溫柔柔,卻又掩不住眉目間的風情。
如今43歲了,歲月似乎並未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痕跡。
最新的路透照,她在片場穿一身幹練西裝,整個人大方優雅,溫柔迷人的氣質中,平添了一份颯爽跟力量感。
專心搞事業的女人就是美呀。
不過,這麼優秀的人,也在為一件事憂心,那就是孩子。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一眾女明星們圍坐聊天。
聽到江映蓉等人吐露成長于單親家庭的過往經歷,左小青忍不住表達對自己女兒未來的憂慮——因為自己現在一個人帶女兒,所以怕女兒未來性格有缺失。
微博上,她也時不時流露出對女兒的憐愛與心疼。
儘管小女孩才10歲,已經能夠看出她繼承了媽媽的美貌。
不止外表像,連那份柔韌的勁頭都像。
媽媽當年是體操冠軍,女兒如今的架勢也絲毫不遜。
(左邊是女兒右邊是左小青年輕時的照片)
可即便如此,對於女兒成長于單親家庭這件事,左小青顯然還是心懷著愧疚跟忐忑。
這種心態太熟悉了。
也難怪。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似乎都存在偏見。
我遇到的最奇葩的例子,是鄰居家男孩和他女朋友感情很好,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了,可男孩媽媽卻堅決不同意,理由便是:那女孩來自單親家庭。
那阿姨還憤憤然跟眾人說:那女孩父母是離婚的,單親家庭的小孩心理能健康?不能娶,絕對不能娶。
我聽了覺得無語。
難道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註定就是艱難的、有問題的嗎?
我們看看近來大火的毛曉彤,其實就有答案了。
她成長于單親家庭,並且還攤上一個酗酒、[吸·毒]的父親。
就是這個父親,在毛曉彤一出生就嫌棄地將其丟進垃圾桶,幸虧母親給及時撿了回去。
待女兒成名,又回過頭「吸血」,厚顏無恥地向女兒索要巨額撫養費,並不惜跟女兒翻臉。
然而,毛曉彤依然健康長大了。
這一切,都離不開她背後那個了不起的女人,即毛媽媽。
毛曉彤的媽媽在女兒不滿兩歲時,果斷離婚,不跟渣男糾纏。
離婚後,從不曾自暴自棄,更不曾把自己的不幸宣洩到女兒身上,而是通過各種打工、創業,去尋求自我的獨立,以及為女兒提供能力所及、最好的教育。
如此堅韌,又如此乾脆俐落。
所以毛曉彤後來手撕出軌前男友、並贏得全網一片喝彩聲時,背後絕對離不開她的母親身體力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從不自怨自艾。
從不期待別人的救贖和成全。
該痛的時候,就讓它痛;痛完了,就讓它完結。
我們的傷痕痊癒得越好,孩子的心結也越容易放下。
毛曉彤跟媽媽的經歷如此。
其他的單親家庭也能如此。
什麼情況下,單親家庭的孩子容易出問題呢?
曾仕強教授曾經這麼說:
「單親媽媽能不能把小孩教出來,看一個指標就好了,那就是這個媽媽,有沒有一天怨孩子的爸爸。如果總是罵,那小孩一定完蛋。」
何止是媽媽跟孩子。
但凡單親家庭,主要撫養人始終指責孩子的另一方家長,都會給孩子內心造成巨大的衝突跟傷害。
說個我身邊的例子。
一個單親媽媽的兒子如今10歲,在讀小學四年級。如今寒假眼看著要接近尾聲了,母子倆的關係卻愈演愈烈。
原來,媽媽一直比較嚴厲,對孩子限制很多,導致孩子逆反嚴重,媽媽給報的補習班直接翹課,跑去跟自己的小夥伴玩到經常不著家。
媽媽為何要過度限制孩子呢?因為媽媽看不上孩子爸爸的自由散漫。
每回孩子去爸爸那邊,就各種玩電腦遊戲,吃垃圾食品。
媽媽說:「我擔心這樣下去孩子會受到父親不良生活態度、習慣的影響,變得跟他爸爸一樣沒出息。」
這顯然是個夾在父母糟糕關係中間的一個孩子。孩子嘴上不說,心裡對父母離異後持續的衝突是有強烈憤怒的。他言語上不表達,卻用自己的逆反行為在表達。
當媽媽明裡暗裡說著「孩子將來可能跟爸爸一樣沒出息」的擔憂時,她對孩子爸爸明顯是非常不認同的。可一個即將邁入青春期的男孩,爸爸在他心目中其實非常重要。
那就是他的方向,是他將來可能要成為的人。
那麼,到底是聽媽媽的,還是爸爸的?這種分裂會給孩子帶去極大的痛苦感,出現行為問題(厭學、沉迷小夥伴的小團體)也就能理解了。
很多孩子都如此。
家庭變故本沒有那麼可怕。可怕的是離異導致的關係上的痛苦。在這樣糾纏的、充滿張力的痛苦中,孩子為了緩解情感上的孤獨,不得不尋求情感補償。
他可能會通過交朋友或者追求刺激、沉迷網路的方式,去獲得心理滿足,以彌補家庭情感的殘缺,這對孩子太重要了。
此時,學習就會變成第二位的事情。
要如何避免這樣糟糕的局面呢?這些孩子的父母,迫切需要做好自我成長。
比如,這個案例中的媽媽。你可以不接受孩子爸爸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繼續按照你的方式去給孩子立規矩,但是你不必把自己和孩子爸爸對立起來,將整個世界變成我對你錯的分裂狀態。
身為父母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活出完全不一樣的人生來,這能理解。但所有父母都需要知道一個真相,即你的孩子,生來就註定了有些特質你是無法干預和掌控的。
比如,這個男孩他可能從遺傳上講就是更像爸爸一些,就是喜歡過一種更放鬆但是隨性的生活。
這都沒有問題,也不意味著孩子將來一定會過得差。
最怕的是,媽媽在這個過程中特別用力,不斷地通過指責在孩子心中人為製造衝突。如此一來,這個孩子他既無法感受到父親的好,也感受不到母親的好。
雙方的滋養他都得不到,他未來的人生路要出問題,幾乎是必然的了。
說起來,沒有孩子能夠完美長大。
不管父母離異與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註定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有問題不可怕,勇敢面對,再有針對性的應對就好了。
我身邊一個朋友,她就是媽媽帶大的,但是她人格非常健康,自己組建的小家庭也很幸福。
我覺得她的父母做得非常棒,所以最後跟大家分享下,離異家庭到底如何做,才能養出更加健康快樂的小孩:
第一,就是要允許有那麼一個階段,去接納沮喪的現實,和孩子一起度過哀傷期。
就是允許孩子不那麼快樂,允許孩子可以暫時不那麼快地從父母離異的陰影中走出來。
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需要這樣一個階段。
第二,就是盡最大可能與另外一位家長保持聯繫。
雙方都要同意把孩子的需求放在首位,並為幫助孩子達成共識。比如,我那位朋友,她的媽媽就給她和爸爸安排了電話、視頻和見面等各種交流互動機會和時間。她的父母雖然離異了,卻仍然相互支持著,這很好。
這個時候最忌諱什麼呢,就是在離異後雙方都把孩子當成皮球踢來踢去,或者當成所有物搶來搶去。
最棒的,就是雙方達成合作關係,準備好去面對孩子的喪失情緒,並承認孩子會對另外一位父母有渴望。
無論爸爸還是媽媽,都要做好心理準備面對孩子的困難。尤其要去確保孩子日常規律的生活,陪伴孩子共同消化父母分離帶來的影響。
第三,持續溝通,並且多關注孩子的交友情況。
的確會有一些孩子在經歷了家庭變動後,會傾向於參與到小團體中。因為友誼會彌補家庭喪失掉的一些溫暖。
但小團體也容易放大一個人的情緒,導致行為出現失控。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持續關注和關心也是很重要的。
總之,離異不可怕,孩子照樣可以生活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關鍵就在於我們能否在離婚後去確保:家庭結構雖然解體了,但是家庭功能沒有太大變化,給到孩子的溫暖與愛沒有太大變化。
能夠做到這一點,父母就依然能夠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畢竟,孩子要的不只是爸爸媽媽在一起,他們要的是互相充滿愛的人在一起。
最後,祝所有單親家庭的孩子都能夠健康長大!